《孝经》读书笔记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
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,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,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。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孝经》读书笔记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1自读《孝经》后,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,轻轻的、柔柔的、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,让我读懂了孝: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,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,它的上半部分是老,下面则是子,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。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,尊老爱幼,孝敬父母,代代相传。一个人,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,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,有着传统的美德,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。
同学们,当我们手拿《孝经》时,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,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。比如: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,生活中的痛苦,让父母感到温暖。吃东西时,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,看父母吃过没,让父母尝尝。做每一件开心、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,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,体会到我们的孝心,我们的爱。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,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,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。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,永远都那么美丽!爱;;父母的爱,祖父祖母的爱,兄弟姐妹的爱,朋友的爱,师生间的爱,地球大家庭的爱,这些爱重叠在一起,形成一股暖流,温暖人心,形成一个爱的世界,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,快快乐乐,甜甜蜜蜜的生活。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,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;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,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,多回报社会。为什么?为什么?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,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,孝敬父母呢?当父母辛苦一生,操劳一生,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,把我们养大成人后,他们慢慢的老去后,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,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,特别需要爱,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,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、孤苦、无助与凄凉。同学们,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,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,所以,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,孝敬父母。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,必将世世相传,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。因为,孝是一种传统美德!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2由《孝经》及“孝文化”所想到的 春节到了,千千万万远在他乡的游子不顾天远地隔和旅途辛苦,还是要选择 回老家过年。中国人对“年”的痴迷,几乎可以与宗教虔诚相比拟,这种虔敬之 心,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。
“事亲孝父”观念流风余韵所及, 使得中国人一到年关,就情不自禁想到要回老家看望父母、拜奠先人。 中国式过年的主要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就是尽孝。 回家过年是尽对家庭尤其 是父母的责任,年复一年的过年仪式,又强化了这种责任,使之成为一种不言自 明的文化无意识。而形成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最主要原因,就是深植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血液里的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,其中,最重要的可能就莫过于《孝 经》了。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
“孝”被孔孟诸儒大力宣扬并成为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生生不息,实际上有其生成的社会背景。有学者指出:儒家 的种种伦理观念、道德价值,其实都有一个适应当下生活即“用”的需求由来; 还原到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状态, “孝”承担了至少两项极为重要的社 会功能。其中之一就是“养老”
。农业社会没有社会保障制度,只能实行家庭养 老,强调孝道就是督促子女负担赡养父母的责任。 “孝”既然与生活保障的经济 需求有关,子女问题就不是一个简单生育问题,也是一个经济问题,所以中国向 来有“养儿防老”“多子多福”“早栽秧子早打谷,早生儿子早享福”等说法。
其次, “孝”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体现。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,社会是由家庭组 成的,而家庭是我们彼此最先也是最后情感归依,子女因此是父母老时给父母的 最大精神慰藉。 而生活即“用”的变化,产生对某些需求的改变,自然就会带来文化和意识 形态的变化。最近百余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,使得中国逐渐成为“现代国 家” ,形成高度发达的市场社会,人口流动也空前增加,这对“孝”等传统价值 明显带来了冲击,传统“孝”道一些礼节仪式,在日常生活中已难以实践。同时,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体制的逐步建立,也使“孝”所承载的养老功能削弱, “孝” 道内涵的社会经济性质有所淡化。然而,却还是不能武断地说, “孝”在今天可 以完全地抛弃。
“百善孝为先”“孝乃人之本”等等观念仍旧深刻影响着我们。如《孝经》 , 的第七章——三才章,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: 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 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是则之;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利天下,是以其教 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。 ”虽然,这些与现今我们的社会,可能相去甚远,但 大道于同。 “孝”至少可以使家庭和睦,并以身作则,教育子女。再如《朱子家 训》中所言“教子要有意方”“重资财,薄父母,不成人子” 乌鸦知反哺,羊羔知跪乳,人又怎么能不孝。
当然,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,夹杂封建性的糟粕--如“父 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,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,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, 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,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;再如“不孝有三, 无后为大”,也已不足取,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;再如“三年之丧”,显然对于现 今的人们早已不适用,且没有这个必要。诸如以上孝说,到了今天,无疑均已过 时,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。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3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,自古以来,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,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。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,是传统美德。至春秋时期,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。
《孝经》中,子曰: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;人之行,莫大于孝;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夫孝,德之本也。孝顺父母,是天经地义的法则,是应该身体力行的。诚然,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,夹杂封建性的糟粕,比如父为子纲、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、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、三年之丧,均已过时,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。
《孝经》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,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“以孝治天下”之后,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。《孝经》,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,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“孝”的一部著作。《孝经》一共有十八章,每一章都是经典。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,是全文的主旨:“夫孝,德之本也,孝之所由生也。”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,孝之终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、诸侯章、卿大夫章、士章和庶人章,规定了不同地位的 ……此处隐藏11416个字……教化产生的根源。和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,爱心是相同的;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,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,爱心是相同的;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,崇敬之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,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,心也是相同的。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,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,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。国君就忠诚,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。之的是对待父亲。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,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。
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,禄和职位,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,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,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。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!诗经小雅小宛》里说∶要早起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。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!《诗经小雅小宛》里说∶“要早起去做,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。晚睡地去做,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。”
孝经使我明白的道理是: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,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!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11寒假期间,我阅读了国学经典诵读《大学中庸孝经》,《孝经》的内容好象都比较难懂,爸爸妈妈又和我一起阅读了《二十四孝》,我觉得其中的故事都非常感人,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,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。
自古以来,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,是一切爱的基础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,天地间的自然规律,是人类一切德行修养的基础,是思想教化的源泉。
生我者父母,养我者父母,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,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,父母给予我们一切,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,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总是那样的无微不至,劳而无怨。
百事孝为先,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尽心尽力的供养父母。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,又怎么能去爱他人、爱国家呢?
现在我们中间的很多人,特别是我们这些00后,经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己要向父母要点什么,想要怎么样玩耍,自己喜欢怎么样就要怎么样。与父母一起时,自己一定要选最好的,要玩自己最喜欢的;吃东西时一定要选自己最喜欢吃的。有时,父母指出我们的错误希望我们改正时,我们不仅不愿意承认,反而还会发脾气;有时甚至还会在对父母、长辈说话时很不礼貌。
所有这些表现,和《孝经》中的要求相对照,关键是“孝顺”二字没有做好,我们距离《孝经》中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。读了《孝经》这本书,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,尊敬老人,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。让我们自己做起!从身边做起!从点滴做起吧!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12《孝经》出自孔子新居墙面藏书中。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,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,推倒孔子新居墙面始被发现。
《孝经》在我国思维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位置,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传“以孝治全国”之后,在绵长的封建社会里,它成为人们涵养的必读书目之一。关于《孝经》的作者,说法不一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“《孝经》者,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。”是说《孝经》为孔子所作。而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却记载,曾子“孔子以为能通孝道,故授之业。作《孝经》。”是说《孝经》为曾子所作。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《孝经大义》一书作序时也说:“曾氏之书有二,曰《大学》,曰《孝经》。”
关于《孝经》的标题,班固在《孝经艺文志》中说:“夫孝,天之经,地之义,民之行也,举大者言,故曰《孝经》。”这是说,《孝经》之“经”,不是经典之“经”,而是源自《孝经》中“夫孝,天之经也”之“经”,意为“孝是全国的大经大法”。
《孝经》有着不同的版别。主要有今文《孝经》和古文《孝经》两种。今文《孝经》据称出自汉初,河间人颜芝原藏,,由于是用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,所以称今文《孝经》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“《孝经》一篇,十八章”。郑玄为之作注。古文《孝经》相传出孔子新居壁中,由于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,所以称为古文《孝经》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:“《孝经》古孔氏一篇,二十二章。”孔安国为之作注。
通行本(即唐玄宗注、宋刑(曰丙)(上下结构)疏的《孝经正义》)分为十八章,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法分析孝治思维。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,是全文的宗旨:“夫孝,德之本也,孝之所由生也。”“身体发肤,受之爸爸妈妈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爸爸妈妈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总算立身。”第二章至第六章别离为皇帝章、诸侯章、卿大夫章、士章和庶人章,规则了不同位置的人的孝道规范。第七章为三才章,强调了孝的位置和效果: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六合之经,而民是则之;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利全国,是以其教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。”第八章为孝治章,讲圣明的君王怎么故孝治全国。第九章为圣治章,讲圣人怎么用孝道教化大众。第十章为纪孝行章,讲孝子应怎么孝敬爸爸妈妈。第十一章为五刑章,讲不孝为诸罪之首。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,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。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,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。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,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联系。第十五章为谏诤章,讲爸爸妈妈有了差错孝子应该怎么办。第十六章为感应章,讲孝道与神明的联系,孝道到达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。第十七章为事君章,讲孝子与事君的联系,孝子事上,“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”。第十八章为丧亲章,讲爸爸妈妈逝世孝子应该怎么办。
《孝经》出自孔子新居墙面藏书中。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,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,推倒孔子新居墙面始被发现。
《孝经》读书笔记13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人之行也。
《孝经》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,百善孝为先,《孝经》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,可是这个“孝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,而有更深刻的含义。
在《孝经》中,孔子认为,对国家,对社会做出贡献的,能光宗耀祖的,才是大孝在书中,孔子描述了不一样等级的人应当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一样的孝道,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,然而,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,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,勇于提出,这与之后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一样的。
《孝经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,对中国的政治、历史、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,我在《孝经》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“故虽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比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”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我为尊,还要尊其父,不但不以自我为先还要先其兄。
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。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一样于其他的地方吧。《孝经》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,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,它还主张把“孝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,是孝之始;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”,是孝之终。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,主张“孝”要“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最终立身”,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,提出“孝”的具体要求:“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”。
学校为我们推荐《孝经》这本书,就是想让我们对自我的父母多一些理解,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。其实,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,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,我们都要理解父母,记住一个字—孝!
文档为doc格式